欢迎您来到2025 IFE广州国际健身博览会

观众预登记 展位申请
观众预登记 参展联系客服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展会资讯

IFE健身展

新闻中心

专访魏东凌 | 以人为本,做康复对象最坚定的守护者

2023-03-16

10米跳台决赛,五个动作三跳满分!东京奥运会上,14岁少女全红婵一鸣惊人,以创纪录的成绩夺得10米跳台冠军,让五星红旗在东京水上运动中心上空高高飘扬。与此同时,作为大师兄的谢思埸也在东京奥运会上收获两枚金牌,实现了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的3米板大满贯。

 
然而每当他们比赛时,场边的魏东凌总是很紧张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作为广东省二沙运动训练中心体育医院(以下简称“二沙”)的副主任医师以及广东跳水队医疗组负责人,魏东凌于2021年入选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为跳水“梦之队”的“守卫者”。从训练到比赛,他和运动员们一起并肩作战、笑对荣誉与伤痛,默默守护着他们的冠军梦!
魏东凌与跳水“梦之队”成员(部分)的合照

从业20多年,魏东凌自1997年临床医学毕业后便进入二沙运动训练中心体育医院,成为这里的一名队医,并长期活跃在运动队一线。本期访谈也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走进魏东凌的“运动康复世界”,深入了解他的从业点滴和行业见解……

 
 
 
上卷
 
 
谈不同群体的运动康复之差

 

1988年,“运动康复”这一理念被引入国内,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运动康复早已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为更多人所熟知。但尽管如此,今天的我们在谈论运动康复时,仍会习惯性地去问一句“什么是运动康复”,本次和魏东凌之间的对话亦不能免俗。
 
在他看来,狭义的运动康复可以理解为运动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预防,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运动表现、造成运动表现的伤病以及运动表现的提升,甚至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理等的恢复都可以被囊括在运动康复的范围之内。“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你其实很难把运动康复定义为某个系统的东西,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运动员的运动康复与大众的运动康复是有所区别的。”
 
 
01
 
运动员:提升运动表现,专业指导常伴

对于运动员来说,运动康复的关键在于运动损伤的康复和运动表现的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化、专业化和长期化的过程。”因此,运动员的运动康复实际上是渗透在日常训练、饮食和预防等多个方面,针对不同运动员的身体及训练情况,通常需要借助问卷调查、动作筛查、专项多发伤病筛查及临床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伤病筛查与预防,并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规划预康复的个性化方案。“在运动队里,伤病是永远无法规避的,但我们希望尽可能做好伤病预防工作,降低伤病率,在提升运动表现的同时延长他们的职业生涯。”

 
此外,魏东凌也表示对于从事不同体育运动的运动员来说,运动康复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太大区别,“原理基本都是相似的,但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差别,比如说举重运动员的肌肉相对来说比较厚,那我们治疗手法会稍微‘重’一点,治疗器械的选择更强力一点,灵巧类运动员治疗上就‘温柔’一些。”
 
 

而谈及针对运动员的“一对一盯梢”,魏东凌指出这更多是针对职业运动员而言,尤其是在重大比赛前后,“平时训练时对运动员医务监督不需要过渡精细,但涉及到像奥运会这样的比赛,我们就得盯的非常细,除了睡觉之外的其他时间,队医和运动员基本上是形影不离。”这里,他还幽默形象地将重大比赛比喻为高考,并回忆起了自己在东京奥运会期间与“梦之队”并肩作战的场景。“我当时主要负责‘盯梢’谢思埸和全红蝉,争取让谢思埸能够拿到两枚奥运金牌,而且他也比较自律,在饮食等各个方面基本上不需要我操心。”在比赛之外的日子里,魏东凌等人也对运动员保持着密切关注,争取做到尽早预防、及时发现、高效治疗

 
 
02
 
普通大众:自发为主,术后康复是刚需

大众运动康复相对而言要更为宽泛、自由,一般包括自发性和专业性介入两个方面。从自发性的角度来说,广场舞、团操、八段锦等都是大众进行自我运动康复的一种,它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专业运动康复从业者的指导。而从专业性介入的视角来看,往往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细分。

 
其一,便是以兴趣为导向的运动爱好者,“他们很多不是以健康为第一目的,而是把运动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比打羽毛球、跑马拉松等,但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向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专业运动康复从业者的一个指导。”其二,目前大众对于运动康复的需要更多集中在术后运动康复,“这一块其实是刚需,医院、运动康复工作室等都在发展这方面的业务,它需要的是一对一专业性指导。”
 
但值得注意的是,魏东凌明确表示运动康复的对象始终是人,人文关怀始终不应该被抛弃
 
 
 
下卷
 
 
观国内运动康复行业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运动康复进入大众视野,为更多人知晓,并逐步开启了行业发展之路。而对于深耕运动康复行业二十多年的魏东凌来说,他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于行业的独特见解。
 
 
01
 
从中医门诊到康复工作室,一对一治疗是趋势

从中医门诊到健身中心再到运动康复工作室,在政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国内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快,并呈现整体向上的前进态势。“以前社会对于运动康复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像我们熟知的中医门诊,比如针灸、跌打按摩等都是早期中国式运动康复的一个体现。到后面逐渐出现了健身中心,它很多就是专门划出一小块区域,那么慢慢地这些区域就开始发展成为专业的运动康复工作室。”

 
在魏东凌看来,运动康复工作室的优势不仅在于它能够将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相结合,更在于它所呈现的“一医一护”发展理念。正如他所言,运动康复的对象是人,但每个人的需求、身体条件各有所异,因此机械化的物理治疗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真正好的、能够让治疗对象受惠的,一定是小而美的一对一治疗,所以我们在对伤患进行治疗时,从接诊到处理基本上全部都是一个人。”
 
 
02
 
发展不均,大众运动康复仍有待完善

作为一名运动康复从业者兼运动队队医,魏东凌表示目前国内运动康复行业仍存在发展不均问题,其中相对典型的便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康复体系相对完善、系统,但大众运动康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他看来,虽然小而美的运动康复工作室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就当下来说,受运营成本、行业认知等多方面限制,运动康复工作室并没有完全进入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程度。此外,专业运动康复师的缺失,对于整个大众运动康复发展来说,也是一大痛点,“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更希望运动康复师能够同时具备医学(临床医学)、运动以及人文关怀三方面的综合素质,但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培养成本。”因此,魏东凌认为整个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仍需体育系统等多方面的推动与支持。

对于任何经历过运动康复的人来说,运动康复似乎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疼痛、焦虑、迷茫等各种不安时常成为他们的“梦魇”,但正如魏东凌所言,“运动康复的对象是人,我们不仅要治愈他们的生理伤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绪,成为他们最坚定的守护者。”文章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