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2024 IFE广州国际健身博览会

观众预登记 展位申请
观众预登记 参展联系客服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展会资讯

IFE健身展

新闻中心

创建1000家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江苏省青少年体育要如何发展?

2022-01-19

导  读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体育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窗口期。深化青少年体教融合工作体系,强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于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设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依照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十四五”规划》、江苏省体育局《“十四五”规划》、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江苏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该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在青少年体育发展方面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当前江苏省的主要任务,包括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系统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逐步提高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竞赛一体化建设。

 

另外,该规划也明确提到,在2025年,青少年要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80%的体育运动学校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创建150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00家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10个以上的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的发展目标。

 
以下为《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
 
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体育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窗口期。深化青少年体教融合工作体系,强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于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设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依照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十四五”规划》、江苏省体育局《“十四五”规划》、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江苏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1

发展成效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以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方式,较好地落实了“十三五”规划任务要求。
 
(1)制度建设不断强化。每年定期召开省级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协同教育部门共同制订青少年体育政策、制度和措施。先后出台第十九届、二十届省运会青少年部竞赛规程和相关管理办法、《江苏省贯彻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省体育局关于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层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意见(2020-2026年)》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规定,为体教融合和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公共服务成效显著。每年面向全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基础上,对全省8所高校、80所中小学校的4万余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编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蓝皮书和体质健康预警地图,并提出干预行动建议。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广泛开展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和亲子活动,全省共有157家机构开展了包含28个项目的524个冬夏令营活动,参营人超过10万人次,受益青少年达近23万人次;每年在两个不同城市举办冰雪节嘉年华活动,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次;不断开展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活动,“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和“珂缔缘”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已逐步形成青少年足球品牌赛事。每年组织青少年运动队进行国际体育交流互访。深入拓展学校体育课后服务,2019年,在南京市开展利用优质体育资源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试点工作,选派92名教练员进入65所中小学校,开展课后体育辅导,培养中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全省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体育服务,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
 
(3)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强化特色示范引领。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6家,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3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0家,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营地7家,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722所(30所高校,496所中小学校,196所幼儿园),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60家,基数还在不断扩大,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增强师资培训力度。制定《省体育局关于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层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意见(2020-2026年)》,加强对体育教师、裁判员、教练员和校外辅导员进行体育专业通识知识、专项运动技能和基础体能系统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定期选派优秀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培训和到国外交流学习。提高训练竞赛水平。省级青少年比赛走入校园,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青少年赛事,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逐步完善。每年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近100项次, 2万多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此外各地市积极承办全国U系列赛事,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营和“小巨人优苗”培训,建立优秀后备人才跟踪档案。提升后备人才质量。“十三五”时期,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达到5万人,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达到796人。第三届青奥会获2金、1银、5铜;第二届全国青运会获得130金、85银、98铜,位列全国第二名,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运动成绩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的参赛目标任务。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获得40金、40银,39铜,位列全国第三名,并获得科学论文报告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校长杯”获奖高校数全国第一。完善体校招生和学生升学制度。畅通业余运动员升学通道,完善体育类对口单招制度,各级体校平均每年录取500多人,录取率达85%以上。
 
(4)校园足球工作不断推进。创建了15个青少年校外足球活动中心、192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9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每年举办“省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分区赛、总决赛和精英联赛和小、初、高足球训练营和精英训练营,全省各级校园足球赛参于学生达20万人次;每年举办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技能大赛、校园足球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总共建设了239个笼式足球场,发放了400套足球训练包。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青少年体育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青少年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域差异,特别表现在苏南、苏北地区青少年体育工作经费投入的较大差距上。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体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需继续拓展。部门之间的思想和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一盘棋”,相互协调配合不足。在推进中小学生体育竞赛统一体系、联合培养后备人才、教练员进校园、运动员升学以及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矛盾。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来看,与“十二五”末相比,学生肥胖率和超重率呈上升趋势,学生近视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高位,初中生近视率接近80%,高中生近视率接近90%,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仍需提高。四是,体育竞赛活力仍然不足。体育竞赛上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参与率有待提高;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参与人数逐年上升,但社会效应还不够大,需要进一步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五是,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各级各类体校招生难、出口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口单招政策导向性不强,体校建设亟待规范化和改革创新;青少年体育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校体育教师人才不足,专业业务能力不强,人才队伍建设需大力加强等。
 
(三)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体育强国、体育强省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对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我省出台了《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和《体育强省建设3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明了我省青少年体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我省印发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青少年运动技能掌握、体质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工作目标、工作机制以及工作措施上提出更高要求。青少年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建设体育强省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育仍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协调、体教融合不充分等相关问题的长期性挑战。总体上看,青少年体育是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关键环节,把握好“十四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机遇,在“十三五”打下的基础之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工作遵循,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十四五”规划》、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江苏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开辟青少年教育新路径,开创青少年体育新局面,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新时代体教融合新格局。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全面普及和提高青少年运动技能,让优秀体育人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竞技体育成绩的跨越提高。巩固提升学校体育、改革完善体校教育、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助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级党委坚强领导下,更加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跨部门联合督导机制,建立青少年体育治理共同体。
 
——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牢记青少年体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让体育在育人、育才方面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得到最大释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坚持一体设计、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破除利益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设计路径,加强部门统筹,推动体育和教育等部门在思想、目标、资源、措施等方面的全面融合。
 
——坚持改革创新、多方参与。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自身改革,加快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多元主体在青少年体育治理中的地位,推动体校教育、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三大阵地共同建设,加快形成发展力量多元、成才渠道多元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青少年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形成更加明晰和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开创我省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体教融合政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到2025年,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主体多元、途径多条、纵向畅通和横向协同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体校、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组织三大阵地更加巩固,到2025年,80%的体育运动学校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创建150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00家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10个以上的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国及以上青少年运动会和学生运动会参赛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3

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
 
1.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创新,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学技能的再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普遍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显著增强育人成效,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丰富活跃青少年课余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支持培育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班,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节、嘉年华和体育冬夏令营等课外活动。促进学校广泛建立运动代表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参与“双减”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的机制。加快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逐步增加项目覆盖面,督促体育单项协会加快完善组织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办法。完善部门联动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估、指导和监督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体育教师参加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课时和工作量计算补贴政策。
 
2.深化体教融合制度建设。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学生运动水平等级制度等,强化政策保障,统一赛事体系,为体教全面融合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并用好部门联席会议、联合督导等制度,促进体教融合落地落实,联合制定《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指南》《中小学生体质测试考核评价体系》等配套制度和评价标准。
 
3.持续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合并现有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扩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规模,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鼓励学校普及推广“三大球”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球类项目、基础大项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展趣味田径项目试点。加强师资培训、体育训练和赛事组织等工作,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水平。加快建立部门联动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估考核制度。
 
持续强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要求、完善校园足球训练、竞赛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切实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质量和效益。
 
4.大力推动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引导和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学校注册成立体育俱乐部,制定审核评估标准,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所有中小学都有能力建设便于日常运营并覆盖所有学生的体育俱乐部,引导和规范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衔接有序的学校体育俱乐部竞赛体系与培训体系,形成勤练、常赛的发展模式。通过中小学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引领广大中小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专栏:学校体育俱乐部工程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着眼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质增强,弘扬体育文化和拼搏精神,提升校内体育教育质量,拓展校外体育资源支撑,力争2023年全省中小学校普遍建成学生体育俱乐部。参照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办法(试行)》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标准》,联合制定全省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标准,保证所有中小学都有能力建设便于日常运营并覆盖所有学生的体育俱乐部,引导全省中小学体育俱乐部规范统一发展。围绕国家赛事,设立省级中小学线上线下体育赛事,引导各市、县(区)、校逐级设立本地区、本单位线上线下体育赛事,推动青少年线上线下体育竞赛一体化建设,探索构建学生运动员称号等荣誉体系,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寒假暑假成赛季,线上线下同参与,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和竞技平台。研究俱乐部师资管理具体办法,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优先招录经培训合格的退役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担任。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体育专题业务年度培训,促进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业务水平提升。支持学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机构参与体育俱乐部建设。试点推进各级各类体校设立校外体育技能培训中心。研究制定设定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训练、比赛的积分标准制定体育积分换算规则,根据学生体育积分换算为带队教练、俱乐部、学校、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积分,作为体育俱乐部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纳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考评指标、学校综合考评指标。

 
5.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引导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完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措施,把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纳入教育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全面覆盖的体质监测与学生体检相结合的健康监测机制。完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等相关制度,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研究制定青少年不良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推动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工作,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6.规范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建立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管理、服务和监督体系,引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运营。研制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进入学校的标准,加大学校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服务的购买力度。探索实施多元化的校外培训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培训活动的监督。
 
7.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鼓励多元主体组织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深化活动品牌创建,支持各地积极推动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青少年活动品牌,创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不断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多元化、体系化和标准化发展。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教育部门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引导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持续、高质量、有序开展,推动社会化、网络化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平台建设,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联办、政府与市场共办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体系,健全标准化建设和绩效评价体系,发挥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的示范作用。
 
8.积极发展幼儿体育。完善政策和保障体系,整合支撑幼儿亲子体育工作的智力资源,建立体育总局幼儿亲子体育专家组;组织研制“亲子运动会”办赛指南,每年开展全国示范性线上线下亲子体育活动,各省(区、市)体育局建立覆盖基层、社会广泛参与的亲子体育活动体系;围绕“让孩子跑起来”打造全国品牌活动;整合高校、研究机构、相关学会力量,研制涵盖幼儿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对广大孩子、家长参与幼儿亲子体育活动给出科学建议;联合教育部门推广快乐体操、趣味田径、小篮球等一批幼儿体育项目,探索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
 
9.强化青少年运动技能普及。遵循集体球类项目发展规律,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联合教育部门加强集体球类项目的推广,鼓励、引导、支持社会机构和组织开展项目技能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各类竞赛、活动、训练营等形式,为青少年参与集体球类项目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集体球类项目在扩大体育人口、夯实后备人才发展根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10.大力推动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推动落实《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等,构建冰雪运动进校园推广体系,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积极推动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建设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校社共享共用的场地设施。大力普及冬奥知识、冰雪运动知识,借助冰上亲子活动、冰上龙舟、冰上绘画、雪地足球等活动,丰富冰上体验及技能培训载体,开展冰上运动技能教学,组织开展 “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 等青少年冰雪普及活动,做好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普及,进一步提高参与冰雪运动人口和辐射面。
 
(三)系统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1.优化项目结构布局。围绕奥运争光计划和全运夺金项目,合理优化运动项目布局。统筹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优势项目与潜优项目,集体球类项目与一般基础项目协调发展。确保奥运重点项目有新发展,集体球类项目上新台阶,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有新作为,一般项目有新突破。
 
12.加强各级各类体校体系建设。坚持“办学多元”的原则,继续推进体校高质量建设,形成大、中、小、幼“一条龙”训练体系和省、市、县三级训练网络。制定《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江苏省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及实施办法,规范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将体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现“双纳入”。鼓励体校与当地中小学校加强合作,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面向社会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产品,推动体校在转型升级中更加融入社会,获得更大发展活力。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校享受教育相关配套政策,确保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相应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省市共建1-2所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养更多体育专业技术人才。
 
开展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将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三大阵地纳入评选范围,科学设置评定标准。建成有效衔接课内外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平台和校内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平台,健全互联互通、互为补充、互为支持、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加强体校教育和完善训练质量,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推动三大阵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普及技能、体校专业化训练、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的功能,推动建立主体多元、途径多条、纵向畅通、横向协同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体系。
 
 

专栏:体育运动学校高质量建设工程

 

坚持“办学多元”原则,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面向社会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推动体校在转型升级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发展活力,推进体校高质量建设。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标准化建设,制定《江苏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江苏省少年儿童体校指导意见》,规范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将体校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现“双纳入”。鼓励体校与当地中小学校加强合作,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基层教练员业务培训,每年培训2000人次,建立和完善省基层教练员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全省基层教练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在全省范围内省市共建1-2所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养更多体育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体校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教育配套政策落地落实,确保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


13.加强县区级业余体校培养体系。推动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深度融合,确保全省注册业余运动员义务教育在普通中小学就读全覆盖。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积极推进各县(市、区)运动项目5621布局,每个县(市、区)开展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不低于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学段衔接项目布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项目校内体育活动并开展业余训练。积极推动幼儿园开展少儿体适能活动的全覆盖,推动幼儿足球、幼儿篮球、趣味田径等活动的开展。优化县区级青少年训练布局,扩大和夯实业余训练基础,筑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14.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准入和建设标准,加强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质量。充分发挥社会体育俱乐部对业余训练的重要补充作用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系统体系建设,形成我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主体、学校课外业余训练为支撑,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拉动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15.加大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规模。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奥运重点、全运重点项目为统领,推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合理布局,扩大发展规模。通过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体育特长生拓宽成才路径,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整合教育与体育部门资源,协同创新,全面保障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注重体教融合,妥善处理好文化教育与训练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逐步提高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
 
16.完善我省业余运动员注册参赛机制。扩大全省业余运动员注册范围,完善业余运动运动员的注册机制,实现注册业余运动员人数达到45000人,参与业余训练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在输送人才数量、质量和效益上制定相关标准,保持我省参加全国及以上青少年运动会和学生运动会参赛成绩的全国领先地位,位居全国前列。
 
17.实施青少年后备人才“拔尖工程”。鼓励省内更多的高校增加高水平运动员选招指标,加大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省级优秀运动队。引导“市队校办”、“县队校办”。选择基础设施较好、业余训练水平较高、所属区域支持力度较大的基层训练单位,通过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共同投入、共同支持,逐步建成一批“省级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训练点”,成为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开展我省优势项目的青少年训练营,选派省优秀运动队教练进行项目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发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的良好衔接。持续开展“小巨人优苗”成长计划,建立跟踪档案,制定有针对性体能训练计划,打好基础,激发潜力,也为转向输送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8.推进省市共建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建设。强化推进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的建设,选择基础设施较好、青少年体育训练水平较高、所属区域支持力度较大的基层训练单位,通过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共同投入、共同支持,逐步建成一批“省级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充实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19.加强教练员执教培训,提升教练员指教素养和能力。继续实施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开展好教练员轮训工作,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执教能力、提升训练水平。选派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参加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全面提升。贯彻落实《省体育局关于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层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意见(2020-2026年)》,建设教练员省级学习培训平台,编制教练员能力提升培训教材,实施教练员培训考核制度,持续开展基层教练员业务培训,每年培训1500人次,建立和完善我省基层教练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全省基层教练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积极推进教练员竞争上岗,完善周期与阶段相结合的教练员考核聘用办法,实施达标上岗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基层教练员业务培训与执教资格、职称晋升、体系建设、岗位管理制度等深入融合的治理体系。
 

专栏: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训练管理创新,构建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现代运动训练发展要求的科学训练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施教练员专项培育计划,重点打造一批精英教练员和体能教练;坚持外部引进和自主培养教练员相结合,形成本省人才和引进人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重视年轻教练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优秀退役运动员转岗教练员,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教练员竞争上岗,完善周期与阶段相结合的教练员考核聘用办法,构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开展训练质量评估,推动各项目制定训练质量管理评估办法,以评促建、以评促训、以评促管;重视科技助力,建立健全运动员技术档案、体能档案和伤病档案,用数据为教练员优化运动员技战术和防伤治病提供科学指导;修订完善教练员奖励激励政策,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20.加强运动员思想道德和文化学习教育。坚持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原则,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切实落实党政教育理念,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增强运动员思想政治修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和创新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强化运动员精神、意志、心理和作风的锤炼。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深化体教融合,培养文化与体育并优的复合型高水平运动员。
 
(五)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竞赛一体化建设
 
21.统筹规划省级青少年竞赛体系。整合学校体育赛事和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活动计划,推动体育赛事和文化教育深度融合。鼓励职业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积极创办高水平青少年赛事,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和社会组织等范围内,根据运动项目开展情况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赛事“进校园”活动计划,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涵养校园文化,以体育赛事为龙头带动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热爱体育。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制度,理顺健全运动成绩评定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在营造良好氛围、提高训练水平、发掘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杠杆作用,提升赛事精彩度,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
 
22.积极推进省运会赛事改革,完善省运会竞赛体系。围绕奥运夺金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省运会的竞赛项目设置,改革省运会的竞赛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省运会在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
 
23.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反兴奋剂规定》,继续加强和落实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反兴奋剂工作管理流程和工作程序。按照反兴奋剂教育“全覆盖、全周期、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坚持贯彻“零出现”“零容忍”要求,从青少年入手健全反兴奋剂教育预防体系。
 

4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一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发展青少年体育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认真履行在依法规范、政策引导等方面的职责。全省各级体育部门应统一认识,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在体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工作统筹和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推动体育、教育、卫生等部门的统筹协调,研究深化各领域制度政策之间统一配合,鼓励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统筹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中跨部门、跨领域问题。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体育部门要整合资源,寻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加大对青少年体育的经费投入。各级体育部门设置专项引导性资金,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青少年体育发展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拓宽社会资源进入青少年体育领域的途径,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发展青少年体育。在保障青少年体育工作经费需求的同时,完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加强检查审计工作。
 
(四)加强督导检查评估。以贯彻体教融合为引领,建立健全联合督导机制,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办法,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年度专项评估。完善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
 
(五)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大力宣传党的体育政策,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努力营造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六)优化信息管理平台。优化青少年体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支持平台,实现青少年体育信息共建、共治、共管和共享,提高青少年体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关于中体教培

 
中体教培是国家体育总局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体产业集团为完善体育教育培训业务布局、履行体育人才培养责任、助力体育强国战略实施而正式组建的发展平台。中体教培以“让体育人更职业”为使命,秉持“责任、专注、职业、奋斗、协同”的企业精神,旨在通过高质量的体育人才培养,为体育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赋能。
 
-END- 
   作者 | 赵晶晶
编辑 | 董毅
审核 | 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