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等。两年来,改革助力、多方参与,体育教育迎来发展新曙光。
本期访谈中,我们荣幸邀请到深圳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王晓东教授,针对当前体教融合进程中体育中考、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等热点话题分享他的理解与看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体育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壁垒,“但要想实现真正的体教融合,最好是体育和教育变成‘一家人’。”
王晓东教授分享曾经在日本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时提到,跟国内专门设立的国家体育总局不同,日本文部科学省负责统筹日本国内的教育、体育、文化等一系列事务。“过去我们一说到体教,就会提到体教结合。‘结合’这个词顾名思义,是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仅此而已,但‘融合’是将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所以国内体育从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体育新格局,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变革。”

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落实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更好地回归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共同责任。
随着全国各地中考体育不断进行改革,体育在中考中的权重越来越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自2022年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体育中考模式,其中素质评价占比30%,统一考试70%,体育中考成绩占中考录取总分12%的权重计入录取成绩。
王晓东教授认为,比起过去忽视体育的大环境来说,体育纳入考试体系是获取大众体育关注的一个开始,“短期来讲,应试教育的枷锁是很难去掉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带着应试教育的枷锁去更好地跳舞。”
对此,王晓东教授主张在运动兴趣的主导下接触体育,家长和学生要把握关键时期。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兴趣意识,让孩子更广泛地接触多项体育运动,在多项均衡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发掘孩子的兴趣;其次,在广泛播种兴趣的情况下,找出孩子有天赋的点并进行巩固,针对性地寻找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的专业教师、校外体育机构的专业教练,辅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助力孩子取得更好的体育考试成绩;最后,让孩子在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技能迁移,一学多得。“点亮多个体育技能,孩子的体育天空自然而然就会更加明亮,这种情况下兴趣与考试之间的关系就顺理成章了。”
学校和家长对体育越来越重视,这给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王晓东教授认为,需要辩证看待学生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需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校内体育课程已经能满足其需求,而部分身体素质较低的学生,则需要额外通过体育培训机构来增强体育锻炼。
由此看来,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更多是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需要,拓展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解决课后拓展服务师资短缺问题,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王晓东教授强调,要建立健全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准入机制,针对师资和机构设置的门槛一定要放在重中之重。
由于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准入机制,王晓东教授提出,应该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制定总的方针,各个省市地区可以在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进行解读和细化。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做好体育培训行业的监管工作,开展课外体育培训行业安全督导与检查,堵塞安全管理漏洞,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最后,政府在做好监管的同时加强行业服务,支持引导行业主体健康发展,形成正向激励。
体教融合发展至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要打通体育和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仍存在不少难点和痛点。为了更好地推进体教融合目标任务的实现,王晓东教授建议,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应该形成合力,优化配置各自手中的资源,使之更好地为体教融合目标服务。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的优势,发挥教育部门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整合配置,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管理和共享成果,规避政策冲突,完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贯通的交流网络,围绕双赢路径发力,从而构建体教协同治理的新局面。
王晓东教授最后在访谈中表示,《意见》的发布,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经久不衰,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无一例外都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淡化体育的思想造成现在的孩子近视率和肥胖率过高,而从小就接受体育训练的孩子又存在文化短板,“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如果基于国民教育体系来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我想这样的困局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缓解。”